有些不合格的面点的师傅,蒸馒头包子时,老是塌下去。
他们还认为,面粉和水随便加,没什么关系,全凭手感就够。
其实不对,比例搞错了,面团就软塌塌,没得筋道。
随便加水,和精确比例,完全是两回事。
老话讲:“水多面瘫,水少面硬。”
做面点的要讲究,掌握好比例,馒头包子才永远饱满。你一定要明白,成功的秘诀:精确配比。
这就导致了,虽然有些师傅忽略配比,馒头包子常失败,但精通的师傅视比例如珍宝。
我们夸一个面点好,都会说他“形、色、味俱佳”,这个形色味的表达其实是来自多方面的评价。
形色味的顺序是我们完整了解一个面点各个方面的先后次序,视觉上先观其形,而后是色泽上辨其色,最后才是口感尝其味。
一个面点三个方面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味,形,色更为合理。
面点最终的归宿毕竟是肚子,嘴的评价应该占更大的比重。
而外观和口感因为感受方式不同,就会造成对品质的判断出现差异。
相信很多爱做面食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疑问,“明明和面的时候看着很好,为什么蒸出来没有那么好呢”。
所以,以后和面别信自己的眼睛,得信手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外观和口感是面点制作中的其二,用在和面的时候,他们两位共同作用下,产生出大脑里面点的品质。
只不过蒸制前以外观为主,我认为这是一种远观,可以帮助或者吸引我们去选择哪个面点。
蒸制后以口感为主,似近感,和外观一起组合成面点的整体体验。
外观跟口感有时候配合呢,有点偏失,尤其是遇上比例失调的“软面团”。
确切的说,软塌是外观提供的,而口感是感受不到软塌的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我们中国人的“面食”传统,也是钻了这个空子,看到的是形美,但吃到的却是筋道,如果口感上也能感受到软,那这个传统估计早就被淘汰了。
古时可不像现在,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精准控制水分。
本就资源有限的年代,为了做出更富口感的高品质面食,古人利用掌握的“发酵技术”提升了面团的稳定性。
唯一的遗憾是,会增加一些面团不该有的软塌。好在只能看出来,吃不出来的。
意外的收获是,面粉被水分解出来的面筋们,呈现出珍贵的弹性。
这才让面食技艺,得以保存至今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的馒头和南方的包子,古时南方气候相对更湿润一些,所以南方师傅们的技艺也精进一些。
先辈们发现,微软的面团经过适当的醒发以后,大部分的软塌会被赶走。
留下微微的弹性与蒸汽激发出来的香气混合,产出独特的复合口感。
有人说是偶然间,造就出了经典面点。在老面头看来,这应该是必然出现的结果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既然软塌能跑,自然筋道也没了。
承载筋道的因子们,随着水分的调整,活跃程度也会随之提升。
水分越准,筋道越强。
在饱和点之前,筋道因子们穿过层层阻碍从面粉的内部渗透出来。
这时的温度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稳定场所,温度携带着筋道,再包裹着面团。
被筷子夹着送进嘴里,随着咀嚼的进行释放出大量的弹性愉悦了口感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但是呢,对于筋道来说,水分超过饱和点以后,筋道因子液化后变得更加无拘无束。
借着蒸汽的托举,跑出面团,钻进眼睛里影响了外观。
这个阶段是考验师傅功力的主要环节,筋道跑太多,留给口感的就寥寥无几。
要是没有筋道出来打头阵,就难以被人发现。
所以掌握筋道走外观还是走口感的平衡,把握好这个比例,就成了面点品质的关键。这部分的能力,是师傅们磨练多年才能得到的技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说了这么多,应该大概解释清楚了为啥看着好,吃着不够好的原因。
接下来,就分享几个看着好吃着也能好的技巧。
想要看着好,其实最简单。只要持续的标准醒发,在时间和水分的双重作用下,跑出去的筋道就越多,看起来便更好。
相比于吃着好,看着好的方法似乎更简单,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。
那么,想要吃着好,就是想办法把筋道留住,把筋道藏起来就行了。
更高级一点的,以面粉本味筋为君,水分为臣的勾勒方法,通过突出重点的手法也能突出筋道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留筋:熟练并灵活运用“揉”的手法
揉这个事儿,曾详细介绍过,等面团软塌走完,本味筋开始挥发的时候,赶紧盖上湿布,从空间上锁住筋道,让他们无处可逃。
受制于室温的高低,持续的热量供应远小于专业的厨房,家庭厨房想要留筋就得更灵活的用湿布来帮助和面。
盖上湿布的时候,不仅能锁住筋道,还能留住湿度提升面团的温度,同时还能保护住水分。
这三重作用下,会留筋,会促进发酵,也能保持水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缺点是,湿布盖的时间太久后,水分留的太多会因为湿度过大的原因导致弹性的下降,后果是筋道激发会不完全。
所以不能一直盖着湿布,而且最后一次掀开湿布后,得把温度拉起来,再次激发出筋道才行。
藏筋:藏筋于内,释放出层次感
和面的配比,细分之下有七个步骤,分别是选粉,加水,搅拌,醒发,揉捏,整形和蒸制。
越是前期的步骤,筋道越会藏的更深,在口腔里表达的越晚。
而且配比的步骤越多,口感的层次感就越多。
前期的选粉,发生在和面之前,往往与去杂质同时进行。
酵母盐糖,温水牛奶的加入,可以从化学和物理的双维度解决软塌。
并且留下他们的弹性,做为后期损耗的补充。
使用温水化酵母,也算是前期配比的手段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从加水的步骤开始,筋道开始损失。
辅助料的加入,补充筋道和风味。
加出的本筋,补充的酵母水分味,以及辅助料的加入后,形成融合口感。
融合口感的形成后,重新进入面团内部,藏起来。
制作的全程,也是筋道损耗消失的全程,制作时间越长,损失筋道越多,最终整形和蒸制是最后的补充。
尤其是以快速蒸制为主要手段的蒸制阶段,筋道最为活跃,保质期最短,但也最诱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勾勒本味和配比的君臣关系
吃起来不够好,除了筋道会跑,还有可能是口感的构建出了问题。
水分的滥用,会因为它们比例过大的原因,完全遮盖住面粉本味的筋。
水分的诞生之初,目的是辅佐面粉本味,丰富口感种类,提升层次感。
但发展至今,尤其是经验不足后,水分的随意性大大提升,导致师傅们失了本心,过度依赖水分来勾勒口感,形成了如今本末倒置的局面。
随意感十足的水分味,夺权成了面点的君位,自然赐予的面粉本味无奈被挤到了臣位,甚至成了一个似有似无,可有可无的存在。
一个面点里,面粉本味成了给随意水分味打酱油的配角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从“水分比例”,“筋道消失”,“口感的感受”三个角度去理解面点。
相信读者朋友熟读以后,定会有不少的收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联华证券-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-股票配资网站行情-股票配资怎么赚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